澳门真人现金赌博网址
携手协力 你我共赢
-
云南:处理率达95.45% 5年累计建成乡镇污水站558座发布时间 : 2021- 05-08
2020年9月,云南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新闻发布会上透露,10年间工业企业废水处理设施数量增长1.39倍;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增加了4.67倍,处理能力增加了2.58倍,实际污水处理量增加了2.93倍。
云南省污水处理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截至目前,全省城市(县城)污水处理能力已经超过400万吨/日,污水处理率也达到了95.45%,相较2015年有了长足进步。5年时间里,云南累计建成城市(县城)污水处理厂157座,乡镇污水处理厂(站、设施)558座,污水配套管网2.51万公里,战绩彪炳。此外,云南整治消除污水直排口2700多个,重点流域、敏感区域、九大高原湖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面达到一级A标排放标准,滇池流域更在这个标准之上。
目前,云南省依旧在持续巩固水污染治理成就,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效率,如推行河长制。截至2020年,全省河湖库渠共设置五级河长近40000人,完成了2019年河(湖)长制工作考核;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巡湖82.4万人次;建立了三级督察体系,2020年开展督察4207次,发现主要问题2534个,整改问题2519个;全力推进九大高原湖泊攻坚战。
“十四五”时期,云南将继续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依法治湖、铁腕治污,加大河(湖)长制问责力度。
如财政支持。12月,云南省财政厅提前下达中央财政2021年中西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资金1.8亿元,支持昆明、临沧、泸水3个城市加大城市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据悉,云南经过考察分析,确定对昆明市、临沧市建设项目按投资总额的20%进行补助,对泸水市建设项目进行全额补助。
如发力长江大保护。
截至2020年10月底,云南省实现40个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站有效联网率100%。云南省表示,通过深入开展长江经济带专项整治、推进生态环境系统治理“4+1”工程等举措,长江流域云南境内的所有城市、县城和建制镇具备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能力,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2.7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5.12%,400总吨以上船舶全部配置生活污水收集处置装置。
此外,全省深入开展长江禁捕行动,对金沙江重点水域实施10年禁捕。
云南省《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就指出,要合理制定和调整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分类分档制定差别化污水处理收费标准,积极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地方性立法研究。
至此,云南省在圆满结束“十三五”的基础上,迎来了全新的“十四五”。
-
福建: 创新土地整治生态工程 建立土地整治“生态台账”发布时间 : 2020- 02-24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首次将“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人员”纳入国家职业,并且标注为“绿色职业”,绿色生态已经成为当代土地整治的一大符号。近年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地区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福建在土地整治实践中厚植绿色生态理念,以科学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工程建设为抓手,以信息化监管平台为保障,稳步推进土地整治生态化转型升级。为学习福建土地整治生态工程实践经验,2019年11月,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调研组一行赴福建省耕地保护中心交流学习。本文以自然资源部东南丘陵地区土地整理-福建建阳野外基地为例,介绍福建在土地整治工程生态规划设计与监测评价中的相关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时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提供参考。自然资源部东南丘陵地区土地整理-福建建阳野外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自然资源部2011年正式批准命名和建设的第一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基地以生态设计、土地整理环境效应、耕地质量监测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经过8年的运营建设,已经发展为集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示范推广、对外交流于一体的土地整治技术综合科研平台。基地由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福建省耕地保护中心、福建农林大学、建阳区自然资源局和福建省地质测绘院遥感中心5个单位共同建设,依托建阳区小湖村省级土地整治项目。项目在2009年启动,在项目沟渠路设计中充分考虑到田间生物的生存、栖息与迁徙问题,建设生态渠8617米,生态沟983米、生态田间路1261米,并从2016年开始,以持续性生态环境监测为抓手客观评判土地整治生态成效,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到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后期管控、监测评估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土地整治的“生态关怀”。精细化分区开展土地平整有效保护耕地资源采用大于1:2000的比例尺作为工作底图,结合项目区原有的土壤类型、微地貌和田面相对高差、耕作层厚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养分、自然界线和权属界线等特征对田块进行精细分区,不同分区采用不同规划方法和平整工程设计模式。 田块精细分区流程图生态型路、沟、渠设计实现生产生态有机统一鹅卵石固化渠底,加强渠道流动性,维护水生生物生存空间。改进传统斗渠设计,在渠底每隔20m设置一处低于渠底0.05m的凹槽,槽内铺设2m长、0.05m厚的浆砌卵石,有利于苔藓植物的生长,为其他小型水生物提供生存空间。渠壁开设生物躲避与生存空间,硬质沟渠会“呼吸”。改进传统斗渠设计,在渠壁每间隔20m布置一处标准水泥空心砖,周边浇筑0.05m厚的C15混凝土,总长度1.1m,水泥空心砖内部制0.05m高的斜道,为鱼虾类生物及其他小型水生物提供躲藏与生存空间,同时,孔内的植物还能对农田尾水起到一定净化作用。排灌渠断面设置生态逃脱斜坡,打造两栖类动物临时“逃生通道”。在传统的排灌渠中,每间隔20m设置一处动物跳脱斜坡和一处单边阶梯式生态板,斜坡长0.4m、宽0.12m,总长度0.5m,生态板纵向宽度20cm,单级阶梯宽度5cm,高30cm,使得此断面具备为两栖类动物在遇到大水时提供逃生的机会。田间路路面“半硬质化”,剖面增设“生态涵管”,留乡土原貌,降能减排加生态。针对传统水泥混凝土路面易破坏生态,泥结石路面易遭受雨水冲刷、使用年限较短的缺点,基地设置间断性生态路面,采用C30混凝土形成两条宽0.7m的硬化路面,其他为泥结石路面。这样不仅有效地避免路面碾压变形、雨水冲刷,又方便了生产生活,还保持了乡土田间路的部分原貌,保护了生物多样性、降低碳排放和能源的消耗。同时,因田间道路面高出田面0.50m,对蛇、小青蛙、蛆蝴等一些田间动物通行造成阻碍,项目在新建的田间道中与田面相邻的道路底部,设计供田间动物通行的涵管,采用PVC管材,直径15cm,每间隔20m设置一个。通过测算,与比较传统田间道路相比,生态道路造价每米可节省53元,所耗材料也多为本地随处可取低碳环保的碎石、天然砂、黏土等,大大减少了水泥的消耗。建立基地“生态台账”科学评定土地整治生态效益制定基地生态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内容、指标、监测方法和监测频率,比较土地整治区与非土地整治区、以及生态整治工程区域与传统整治工程区域内土壤物理化学指标、粮食生产力、田块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现状。 基地生态监测指标要求布局基地生态监测网络。结合基地土地利用现状与生态环境本底情况,定点设置100个生物多样性监测样点,10个土壤生态环境调查样点,2016年开始每年开展项目区生态环境监测。定期开展农田生物多样性监测。自2016年开始每年1-2次开展农田生物多样性调查,定期监测基地植物、昆虫、鸟类、鱼类、青蛙等生物空间分布特征与多样性变化情况,为科学评定土地生态整治项目生态效益提供数据支撑。经过四年的连续监测,实践证明土地整治对当地农田生物多样性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随着整治后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物种多样性也有一定程度提高。如2019年基地开展了第四次农田生物多样性调查,鸟类总量由2018年的486只增加到2019年的561只,种类主要有小白鹭、燕子、林八哥、麻雀、乌鸫、白鹡鸰、棕背伯劳、珠颈斑鸠等;昆虫总量由2018年的442只增加到2019年的486只,主要有蜻蜓、蜜蜂、蝴蝶、七星瓢虫、黑娥等;沟渠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都有所增加,总量由2018年的685只增加到2019年的767只,种类主要以小鱼、福寿螺、贝壳、田螺等为主,还有水蛭、千足虫等物种出现。持续推进土壤生态环境调查评价。调查对象主要为土壤理化性状、土壤环境质量、大型土壤动物(土壤或地表凋落物中生活的体宽2-20nm的无脊椎土壤动物,如蚯蚓、蜈蚣、马陆、蜘蛛、甲虫、蚂蚁等)。2019年调查结果显示:项目区大型土壤动物有蚯蚓、蜘蛛、蚂蚁、蟋蟀、甲虫、隐翅虫、泥鳅等,数量较2018年有显著提升。较非土地整治项目区,土地整治区域土壤肥力明显较高,其中,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处于极高水平,比2016、2017年有所上升。大型土壤动物与农田管理措施、种植结构等有密切关系,长期耕作施肥对土壤动物影响较大、种植蔬菜的样方调查到的大型土壤动物较水田多。农田中的路沟渠,是农村空间纹理和环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元素,除了肩负通行、灌溉、排水等功能外,还将农田串连成特殊且密切的区域生态系统,提供水生动植物觅食、筑巢、繁衍、避敌的生活空间和迁移廊道。自然资源部东南丘陵地区土地整理-福建建阳野外基地依托福建省级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充分遵循“生态伦理”,在保障提升给人类带来利益福祉的农田生产空间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大自然其他生物迁移、栖息、繁殖的生态需求;基地在运行过程中坚持“用数据论效益”,持之以恒,在项目区连续数年开展了科学合理、客观直接的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生态质量监测评估,将绿色生态理念厚植到了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后期管控监测评估等的各个环节,对于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土地整治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文剑平:污水资源化——一把钥匙打开两把锁发布时间 : 2021- 02-22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总体目标要求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到2035年,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
-
青海试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发布时间 : 2020- 02-24
中新网西宁2月24日电(王丽华李长俊张添福)中新网记者24日从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获悉,该厅已下发通知,2020年计划在全省选取试点地区,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将以科学合理规划为前提,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整治区域可以为乡镇全部或部分村庄),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推乡村振兴。 青海省自然资源厅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要优选确定试点地区,如优先选择土地整治指标产出潜力大、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好、产业发展支撑强、地理区位条件优的整个乡镇或乡镇内部分村庄,精细谋划、精准整治。 同时,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留则留、宜整则整的原则,明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整治区域、主要内容、空间布局、指标潜力等。 据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将统筹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如开展的农用地整理,突出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生态。 而在建设用地方面,统筹农民住宅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各类建设用地,有序开展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以及其他低效闲置建设用地复垦,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结构,保护乡村风貌和历史文脉,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 而对于备受关注的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方面,试点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调整生态用地布局,保护和恢复乡村生态功能,保持乡村自然景观。(完)